张军瑜(河北职员)

今年5月,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一度颇受争议。日前,华南农业大学又出现“真维斯学生活动中心”的牌子,引来热议。记者发现,早在两年前,真维斯董事长就曾捐赠100万元,用于这一冠名。(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08版)

一方面,我们下意识地以为商业冠名会损害学术独立性,认为大学大张旗鼓从事商业冠名,有辱斯文;另一方面,像田家炳、邵逸夫在大学里冠名早已司空见惯,这中间也都带着或多或少的商业气息,他们影响大学精神了吗?

类似这些商业冠名根本决定不了所谓学术独立性。钱学森先生曾提过一个说法被广泛讨论:“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事实上,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足以称为大师的人才,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原因。有个体的因素,有现实的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整个环境的影响。

我们就像一只只急于想冲出玻璃瓶的“苍蝇”,四处努力,又四处碰壁,碰到一个看着不顺眼的,就恨不得把所有原因都推给它。而它,很多时候只是一只普通的蝴蝶罢了,远远不能与它的那只可掀起一场风暴的蝴蝶前辈相比。我们现在的看法和做法就是随意看到一只蝴蝶,都会以为它也具有“蝴蝶效应”里的那只蝴蝶前辈的能量。这是高看了它,也是低估了我们自己。

事实上,在现代这样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完全拒绝商业因素进入的行为,都开始变得有点不现实。即使是相对要纯净许多的大学也不是道德洁癖患者,对冠名行为,我们多少还是有点反应过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