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金水河客户端记者 李虎成 代娟
核心提示: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论证,9月5日,新乡市召开大东区建设发展工作推进会,正式拉开大东区实施建设大幕。作为区域组团发展的“试验田”,新乡拟用15年时间,将大东区建成协同发展、功能复合、产城融合、辐射周边、生态宜居的城市组团示范区和新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前建设新区,一般都是先设立经济功能区,再比照行政区划方式调整后,相对赋予行政管理职能。而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及产业集聚区等各类新区不同的是,新乡大东区突破以往模式,既不是一个经济实体,更不是一个新城区,没有自己的行政辖区。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开放空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平台。
大东区“大”在哪儿?
大东区位于新乡市中心城区东部区域,涉及卫辉市、新乡县、延津县、红旗区、牧野区等5个行政区域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63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约376平方公里,交通、产业、科教、人才等资源优势明显。
新乡大东区范围内不仅产业基础较好,而且聚集了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工学院、河师大新联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1万名副高以上人才及10余万高校大学生;交通便捷,高铁站、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等多条主干线密布于此,这些优势条件为大东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创新创业的空间。
以前建设经开区、高新区等区域时,都是先设立经济功能区,再比照行政区划方式调整后,相对赋予行政管理职能。而和高新区、平原新区、经开区、各个县区产业集聚区不同,大东区突破以往行政区域模式,不是一个经济实体,更不是一个新城区,没有自己的行政辖区。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开放空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平台。
据悉,“建设发展大东区”是2015年7月新乡市经过调研后正式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东区的规划建设,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广泛调研和论证,大东区协同发展的思路不断明晰,认识逐渐提升,思想逐步统一,并列入该市“十三五”规划。今年初正式委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着手编制《新乡市大东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
今年4月14日市委书记舒庆又主持召开了大东区战略规划编制座谈会,对大东区的空间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式、机构组建等问题着重进行了讨论研究。8月12日在市政协月协商座谈会上,舒庆进一步明确了大东区的功能定位、建设原则等关键性问题。8月26日,市长王登喜在大东区调研汇报会上强调,大东区是战略性的,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事关大局,要以国际视野、世界眼光来谋划、规划、建设。目前,该市建设发展大东区总的原则、规划范围、目标定位、组织机构、体制机制等关键性、方向性问题初步确定,建设发展大东区的战略部署在全市上下已达成共识。
为啥要建“大东区”?
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新乡主城区东部区域正逐渐演变为该市经济、政治、交通、科教、文化交流、对外开放、物流的中心,成为产业、资金、人才、信息、技术集聚的高地,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受“行政区经济”约束,各自为政、同质化严重,产业无序竞争、资源未优化配置、基础设施不能有效对接、公共服务设施没有及时跟进等问题较为突出。
如何破解当前面临的问题?新乡市提出打破各自为政、本位主义,将“大东区”作为有机组合体,走点线面、组团式发展之路,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新的增长极,做强做大主城区,在中原城市群和大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新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就明确提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是“东进南扩”。1992年在市区东南部规划建设了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启动了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相继规划建设了市行政中心、高校园区;2003年规划建设了小店工业园区;2012年以来,高铁新乡东站、新乡海关、新东产业集聚区、市级商务中心区、新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市区东部建设投用。同时,2004年电源产业园、2005年榆东工业区、2006年古固寨产业集聚区也在新乡东部相继建设。
目前大东区发展战略规划已完成框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乡市大东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经省编办批准成立了大东区建设指挥部和办公室,负责大东区统一规划和协调推进。
市委、市政府认为,建设发展新乡市大东区,符合区域融合发展的趋势,是区域经济现阶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承继并努力实施的重大布局,对于构建新乡城区“一体两翼”空间发展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带动新乡市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在中原城市群和大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舒庆说,推进大东区规划建设,是新乡中心城区“东进战略”的延伸,也是破解主城区及东部相关县(市、区)发展难题,推进区域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中利用、实现协同发展,为推动区域组合型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大东区“三统一、三不变”
新乡市提出,大东区建设将严格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产城融合、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贯穿于大东区规划建设的始终,努力把大东区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创新、开放、文化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心,实现大东区与主城区的和谐统一,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组合型区域发展新路径。
具体思路是,努力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建立清晰的责权协同关系。充分调动各组成区域积极性,激发大东区建设发展的内在活力,建立“三统一、三不变”的责权协同发展关系。
“三统一”,统一设定各区域功能,合理设置发展产业;统一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域内经济发展政策,逐步统一社会事业发展政策。
“三不变”,大东区区域内的原行政辖区不变;原投资收益渠道不变;原经济和社会主体责任不变。
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将大东区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共同发展,突出功能组团、产业协作、资源共享、设施共建、政策共享,注重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效对接。统筹“多规合一”,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点线面与组团关系,将区域内各类规划有机融入全市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组织发动、承上启下、集疏互联、协同共振等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统筹推进区域内通用航空、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地下综合管廊、供排水、电力、供热、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形成大东区域内外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要超前,分期实施推进,努力建成利国利民的“百年工程”。
对区域内的公共设施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社会养老等要素优化配置,优先建设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等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设施区域一体化发展。
以高铁站枢纽经济区、市商务中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加快实施文体场馆、会展中心、综合市场、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建设。
大东区不搞“同质化”
新乡大东区发展意见还提出,要建立产业分工协作机制,严格执行产业定位和功能设定,避免同质化竞争。促进产业科学布局,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序承接京津冀、郑州及东部沿海、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合理设置区中园,引导区域间飞地经济,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转型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决杜绝建设高耗能低品质、科技含量低的项目和产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提升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电池电动车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3D打印、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高铁站枢纽经济区、市商务中心区、公铁物流园等的支撑作用,重点发展以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创业孵化、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商贸批发、休闲服务、体育健身等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式,重点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的蔬菜、水果及花卉苗木等农产品消费需要的都市型农业,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等多功能的区域服务型农业,以农业产业化集群为基本依托,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全过程农产品增值链条,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按照“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原则,以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为引领,推进大东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大东区区域内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东屯、小店、古固寨等乡镇,打造以特色民宿、民俗商贸、养老保健、绿色氧吧、历史文化、体育健身等为特色的小镇,形成“城市组团+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美丽乡村+大片田园和生态用地”的空间总体格局,塑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大东区。
通过建设发展大东区,以东带西、形成合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在中原城市群、大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借势航空港、共建大都市、承担大功能、形成大合力发挥重要作用,逐步成为中原经济区的创新创意引领区、深化改革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助推新乡市成为中原经济区强市。计划至2030年,用15年时间将新乡大东区建设成协同发展、功能复合、产城融合、辐射周边、生态宜居的城市组团示范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中原城市群和大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明显,带动新乡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