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健康的正常人,却总无病呻吟;没有医学背景,却总要对医生的问诊、检查百般挑剔。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群职业的“没病装病”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SP,中文译为标准化病人,也被俗称为医学模特。24年过去了,SP来来往往,目前,首批SP中还有两人坚持着。无人愿意当医学模特是最大的困惑。(9月12日《华西都市报》)

  “没病装病”是一个老职业了。说其老,是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其就下北美兴起。“没病装病”也是个新职业。说其新,是因为到如今并没有几个人知道。要不是这篇报道,我们有几人知道社会上还有这样一个职业?

  尴尬的问题在于,这个职业后继乏人,起初的一批人坚持到最后的还有两个,尽管说也进来了新鲜的血液,目前全国有20多个人从事“没病装病”的职业,但是也都是羞羞答答的,不敢告诉身边的人,甚至有的从业者还隐瞒着家里最亲的人。

  “医学模特”的存在是现实的需要。作为医学专科的学生,他们需要有“医学模特”的帮助。没有一个专家是平白无故成长起来的,都需要医疗环节的各种经验。“医学模特”就是要让医疗专科学生能够更好面对患者。具体来说,“医学模特”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其一,扮演患者,给学生模仿各种各样的患者,提高他们纾解患者烦恼的能力;其二,人体展示,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人体器官。

  按说,这样的职业是神圣的。可是,如此神圣的职业参与者却不多,甚至将出现后继乏人的尴尬。有人觉得,这是人们观念的问题,感到当“医学模特”低人一等,丢人现眼。的确会有这样的因素困扰。但是,仔细想想还不仅如此。这让笔者想到了美术学院的“人体模特”,这让笔者想到了摄影专科的“人体模特”,他们同样需要“丢人现眼”。问题是,这些画画和摄影的“人体模特”为何就如此火热,为何就有很多人愿意“为艺术献身”?

  有关部门需要从“医学模特”的遇冷中,需要从“人体模特”的火热中,找到问题的主要原因。问题出在了价值认同上。“人体模特”原来也难以被接受,而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让人们认知到这是艺术,于是接受程度就高了。“医学模特”也应该加大宣传,而不是“藏在深闺”。报酬的问题也是主要原因,有的“医学模特”一月的收入才是1000多块钱,这与“人体模特”的动不动月薪上万差距太大。

  “没病装病”职业遇冷,不是这个职业病了,而是没有给这个职业提供好的生存土壤。他们需要社会的认同,价值的认同。行行出状元,才能让“医学模特”后继有人。